本文为虚构小说,请勿与现实关联。
"皇上,徐达大人、李善长大人他们都送来了嫡女的画像,您看..."太监李德胜小心翼翼地将五幅画像摆在御案上。
朱元璋扫了一眼,神色平静:"都收起来吧。"
"啊?皇上,这些都是名门之女,才貌双全,很适合做太子妃啊。"李德胜愣住了。
"朕说收起来。"朱元璋语气不容置疑。
李德胜不敢再问,颤抖着收起画像。刚要退下,马皇后款款走了进来。
"皇上,听说为标儿选妃的事情有眉目了?"马皇后满脸喜色。
朱元璋看着妻子期待的神情,欲言又止:"娘娘,这事儿不急..."
"不急?标儿都十八了,怎么能不急?"马皇后疑惑地看着丈夫。
然而,当她无意中瞥见桌案上那些被匆忙收起的画像时,整个人都愣住了...
01
午后的暖阳透过雕花窗棂洒进御书房,在青石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。朱元璋正埋头批阅着堆积如山的奏折,眉头时而紧皱,时而舒展。墨香与檀香交织在空气中,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。
"皇上,奴才有事禀报。"李德胜轻手轻脚地走进来,手中捧着一个精美的檀木匣子。
朱元璋头也不抬,继续在奏折上批注着:"说。"
"是关于太子殿下选妃的事情。"李德胜的声音带着一丝兴奋,"徐达国公、李善长丞相、刘基太师、汤和信国公、邓愈卫国公,这五位大人都派人送来了自家嫡女的画像和简历。"
听到这话,朱元璋这才抬起头来,目光落在那个檀木匣子上。他放下手中的朱笔,示意李德胜打开匣子。
匣子一层层展开,里面整齐摆放着五幅绢帛画像。每一幅画像都工笔细腻,人物栩栩如生。李德胜小心地将第一幅画像取出,恭敬地递到朱元璋面前。
"这是徐达国公的嫡长女徐妙锦,今年十六岁。"李德胜一边展示一边介绍,"听说这位小姐不仅容貌出众,更是自幼习武,弓马娴熟。徐国公说,她虽是女儿身,却有着男儿的胆识。"
画像上的女子眉目如画,带着一丝英气,确实是难得的美人。朱元璋仔细端详了片刻,神色没有丝毫变化,只是轻轻点了点头。
李德胜见皇帝没有表态,继续取出第二幅画像:"这是李善长丞相的三女儿李婉儿,十七岁。李丞相说她自幼聪慧过人,琴棋书画样样精通,写得一手好字,诗词歌赋也是信手拈来。"
第二幅画像上的女子温婉如玉,眼神中透着智慧的光芒,手中还拿着一卷书册,看起来确实是大家闺秀的模样。
朱元璋依然只是点头,没有多说什么。
"这是刘基太师的独女刘雪莹,十五岁。"第三幅画像展现的是一个清雅脱俗的少女,"刘太师说她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天赋,不仅精通医理,还对天文历法颇有研究。"
"汤和信国公的次女汤如意,十六岁。"第四幅画像上的女子明眸皓齿,笑容甜美,"汤国公说她性情温和,最是善解人意,而且手艺极好,刺绣女红样样在行。"
"最后这位是邓愈卫国公的女儿邓秀荣,也是十六岁。"最后一幅画像上的女子端庄大方,气质不凡,"邓国公说她知书达理,最重礼仪,是难得的贤内助。"
五幅画像一字排开摆在御案上,每一位都是千里挑一的美人,而且各有所长。按理说,能得到这样的女子做太子妃,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情。
李德胜满怀期待地看着朱元璋,等待着皇帝的指示。在他看来,这五位小姐无论选择哪一位,都是极好的选择。
然而,朱元璋只是静静地看了一会儿这些画像,然后缓缓摇了摇头。
"都收起来吧。"朱元璋的声音平静得没有一丝波澜。
"啊?"李德胜以为自己听错了,愣愣地看着朱元璋,"皇上,您是说..."
"朕说都收起来。"朱元璋重复了一遍,语气依然平静,但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。
李德胜的手有些颤抖,他实在想不明白,这么好的女子,皇帝为什么一个都不满意。但他不敢多问,只能小心翼翼地将画像一张张收回檀木匣子里。
"皇上,那...那奴才该如何回复各位大人呢?"李德胜小声问道。
朱元璋又拿起了朱笔,头也不抬地说:"就说朕知道了,此事容后再议。"
"是...是..."李德胜不敢再说什么,抱着檀木匣子准备退下。
就在这时,宫门外传来了轻柔的脚步声,紧接着一个温和的女声响起:"皇上在忙吗?"
02
马皇后穿着一身素雅的宫装,缓缓走进御书房。她的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,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。作为大明朝的皇后,她一直关心着儿子朱标的婚姻大事。
"娘娘。"朱元璋起身相迎,脸上的严肃表情瞬间柔和了许多。
"臣妾听宫人说,今天有几位大人送来了女儿的画像,是为标儿选妃的事情吧?"马皇后走到朱元璋身边,目光不由自主地落在了李德胜怀中的檀木匣子上。
朱元璋看了一眼李德胜,后者立刻会意,躬身退了下去。待房间里只剩下夫妻二人,马皇后这才继续说道:"皇上,这可是大喜事啊。标儿今年都十八了,确实该娶妻了。哪几家的女儿?"
朱元璋回到座位上,端起茶杯抿了一口,似乎在思考着什么。"徐达、李善长、刘基、汤和、邓愈这几家。"
"哎呀!"马皇后眼睛一亮,"这可都是咱们大明的顶梁柱啊!他们的女儿肯定都是极好的。徐达家的女儿我听说过,那可是出了名的才女,不仅长得美,武艺也不错。李善长的女儿也是书香门第出身,知书达理。"
说着,马皇后在朱元璋身边坐了下来,兴致勃勃地继续说道:"还有刘太师的女儿,听说聪明得很,小小年纪就懂得不少学问。汤和家的女儿性情温和,最是贤惠。邓愈的女儿也是大家闺秀,这几家的女儿随便选哪一个,都是难得的好儿媳啊!"
朱元璋听着妻子的话,神情却越来越凝重。他放下茶杯,缓缓摇了摇头:"都不合适。"
"不合适?"马皇后愣住了,"怎么会不合适呢?这几家哪一家不是名门望族?哪一家的女儿不是千里挑一的?"
"就是都不合适。"朱元璋的语气变得有些冷淡。
马皇后仔细观察着丈夫的表情,试图从中读出什么信息。她了解朱元璋,知道他不是个随意做决定的人,既然这样说,肯定有他的道理。但是这个道理是什么,她却想不明白。
"皇上,您能跟臣妾说说理由吗?"马皇后轻声问道,"徐达他们跟随您打天下这么多年,都是您最信任的人。他们的女儿嫁给标儿,不是正好吗?"
朱元璋站起身来,走到窗边,背对着马皇后:"娘娘,有些事情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。"
"那您倒是说说,哪里不简单了?"马皇后也站了起来,走到朱元璋身边,"徐达的女儿能文能武,将来能帮助标儿治理国家。李善长的女儿聪明伶俐,能在内政上给标儿建议。这些不都是好事吗?"
朱元璋转过身来,看着妻子着急的样子,心中涌起一阵复杂的情绪。他很想告诉马皇后实情,但又觉得时机未到。
"娘娘,朕自有考虑。"朱元璋的语气变得更加坚决,"这几家的女儿确实都很好,但就是不适合做太子妃。"
"为什么不适合?您总得给个理由吧!"马皇后的声音提高了一些,显然有些急了,"标儿都十八了,再不娶妻,传出去像什么话?"
朱元璋沉默了许久,最后只是说了一句:"此事容后再议。"
说完,他大步走向门外,留下马皇后一个人站在原地,满心的疑惑和不解。
马皇后看着丈夫离去的背影,心中的疑问越来越多。
03
次日清晨,朝阳初升,金光洒满了太和殿的汉白玉台阶。朝臣们早早地聚集在殿外,准备参加例行的早朝。徐达、李善长、刘基、汤和、邓愈这五位重臣站在队列的前排,他们的脸上都带着一丝期待。
昨天送出了女儿的画像,今天应该就能听到皇帝的回复了。对于他们来说,如果自己的女儿能够成为太子妃,那将是莫大的荣耀,也意味着家族地位的进一步巩固。
钟声响起,朱元璋身着龙袍缓缓走上龙椅。他的神情威严肃穆,目光扫视着下方的群臣。
"有事启奏,无事退朝。"李德胜高声宣读。
几个部门的尚书先后上前汇报政务,朱元璋一一批示。徐达等人耐心地等待着,他们都在等一个合适的时机询问太子选妃的事情。
终于,当政务汇报完毕后,徐达上前一步,拱手说道:"皇上,臣昨日献上小女画像,不知皇上意下如何?"
朱元璋的目光落在徐达身上,神情没有丝毫变化:"朕知道了。"
这个回答让徐达有些摸不着头脑。什么叫"知道了"?是同意了还是不同意?他想要继续问,但朱元璋已经把目光移开了。
李善长见状,也上前一步:"皇上,臣家的三女儿虽然年纪不大,但自幼聪慧,若能服侍太子殿下,必定..."
"朕说了,知道了。"朱元璋打断了李善长的话,语气有些不耐烦。
李善长愣了一下,只能退回原位。他和徐达交换了一个眼神,都看出了对方眼中的困惑。
刘基、汤和、邓愈也想上前询问,但看到前面两人的遭遇,都有些犹豫。最终,刘基鼓起勇气说道:"皇上,太子殿下的婚姻大事关乎国本,不知何时能有定论?"
朱元璋沉吟了片刻,然后说道:"此事容后再议,诸位爱卿不必着急。"
"容后再议",又是这四个字。五位大臣心中都涌起了不安的感觉。按照常理,如果皇帝看中了其中某个女子,应该立刻召见商议细节才对。如果都不满意,也应该明确拒绝。但现在这种模糊的态度,让人完全摸不着头脑。
朝会结束后,五位大臣走在回府的路上,彼此都没有说话。一直走到宫门外,徐达才开口问道:"你们觉得皇上是什么意思?"
"不好说啊。"李善长摇了摇头,"我以为我家丫头条件不错,没想到皇上连看都不愿意多看一眼。"
"会不会是皇上另有打算?"汤和猜测道,"也许他想让太子娶个平民女子,体现亲民之意?"
"不太可能。"刘基分析道,"太子妃的身份关系重大,怎么可能随便找个平民女子?肯定还是要在勋贵中选择。"
"那就是嫌我们的女儿不够好呗。"邓愈有些不甘心地说道,"可是咱们几家的女儿哪个不是万里挑一的?"
"也许皇上是想等等,看看还有没有更好的选择?"徐达试图找个合理的解释。
五人议论了半天,也没有得出一个确切的结论。最后只能各自回府,等待进一步的消息。
与此同时,在东宫里,太子朱标也听说了这件事。他找到父皇,想要了解情况。
"父皇,听说几位叔叔伯伯的女儿都很优秀,您为什么不选她们做我的太子妃呢?"朱标恭敬地问道。
朱元璋看着自己的儿子,心中涌起一阵复杂的情绪。朱标今年十八岁,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,对于婚姻自然充满了期待。
"标儿,你觉得选太子妃最重要的是什么?"朱元璋没有直接回答,而是反问道。
"应该是品德和才能吧?"朱标想了想说道,"还要能够帮助儿臣治理国家。"
"说得不错。"朱元璋点了点头,"但是这还不够。选太子妃不仅要看她本人,还要看她的家族背景,看她能否真正与你同心协力。"
朱标听得有些迷糊:"父皇,几位叔叔伯伯都是开国功臣,他们的女儿怎么会不与儿臣同心协力呢?"
朱元璋沉默了许久,最后只是拍了拍儿子的肩膀:"标儿,有些事情你现在还不懂。等你再大一些,自然就明白了。"
04
太子选妃被拒的消息很快就在宫中传开了。后宫的嫔妃们聚在一起,对这件事议论纷纷。
"你们说,皇上为什么不选徐国公她们的女儿呢?"淑妃一边做着针线活,一边好奇地问道。
"谁知道呢?"贤妃放下手中的茶杯,"也许皇上觉得她们的家世太显赫了,担心将来会威胁到皇权?"
"不会吧?"昭仪摇了摇头,"徐国公他们都是皇上的老兄弟,怎么会有这种担心?"
"那你说是为什么?"淑妃追问道。
"我觉得可能是皇上想要为太子选一个平民女子。"昭仪猜测道,"这样既能体现皇恩浩荡,又能避免外戚专权。"
"有道理。"贤妃点了点头,"历朝历代都有外戚专权的先例,皇上可能是吸取了历史教训。"
正当几人讨论得热烈时,马皇后走了进来。众人连忙起身行礼。
"娘娘万安。"
"都坐吧,不必多礼。"马皇后摆了摆手,在主位上坐了下来。
淑妃小心地问道:"娘娘,太子殿下选妃的事情..."
"哎。"马皇后叹了一口气,"皇上的想法我也摸不透。那几家的女儿我都见过,个个都是好孩子,不知道皇上为什么不满意。"
"娘娘,您没有问过皇上吗?"贤妃问道。
"问了,但是皇上什么也不说,只是说都不合适。"马皇后摇了摇头,脸上满是困惑。
"那娘娘觉得是什么原因呢?"昭仪好奇地问道。
马皇后沉思了片刻,说道:"我想了一夜,也想不出个所以然来。徐达的女儿能文能武,将来肯定是个好帮手。李善长的女儿聪明伶俐,做太子妃绰绰有余。其他几家的女儿也都各有长处。按理说随便选哪一个都不会错。"
"那就奇怪了。"淑妃挠了挠头,"皇上总不会是嫌她们长得不够漂亮吧?"
"胡说什么呢?"马皇后瞪了淑妃一眼,"皇上什么时候在意过这些?而且那几个女孩子都很漂亮。"
"娘娘,会不会是皇上另有心仪的人选?"贤妃猜测道,"也许他已经看中了某个女子,只是还没有告诉您?"
马皇后摇了摇头:"不可能。如果真的有心仪的人选,皇上不会瞒着我。而且这种大事,他肯定会和我商量。"
"那就更奇怪了。"昭仪皱着眉头,"既然没有心仪的人选,为什么不从这几家中选一个呢?"
马皇后也想不明白这个问题。她了解朱元璋,知道他做事一向有条理有章法。但是这次的行为确实让人费解。
"算了,不想了。"马皇后摆了摆手,"皇上自有他的考虑,咱们就别瞎猜了。"
虽然嘴上这么说,但马皇后心中的疑惑并没有减少。她开始更加仔细地观察朱元璋的一举一动,希望能够从中找到一些线索。
接下来的几天里,马皇后发现朱元璋的情绪确实有些不对劲。他变得更加沉默,经常一个人坐在御书房里发呆。有时候马皇后和他说话,他也是心不在焉的样子。
"皇上,您是不是有什么心事?"一天晚上,马皇后试探性地问道。
"没有,朕只是在思考一些政务上的事情。"朱元璋随口回答道。
"是关于标儿选妃的事情吗?"马皇后继续追问。
朱元璋看了她一眼,然后转过身去:"娘娘,这件事你就不要操心了。朕心中有数。"
"可是..."马皇后还想说什么,但朱元璋已经起身走向书案,显然不想继续这个话题。
马皇后看着丈夫的背影,心中的不安越来越强烈。她隐隐感觉到,这件事背后肯定有什么她不知道的情况。但是朱元璋不愿意说,她也不好继续追问。
日子一天天过去,太子选妃的事情似乎就这样搁置了下来。
这天夜里,马皇后如往常一样来到朱元璋的寝宫。她轻手轻脚地推开门,却发现朱元璋并没有休息,而是坐在床榻边发呆。
"皇上,这么晚了还不睡?"马皇后轻声问道。
朱元璋抬起头,眼神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。月光透过窗棂洒在他的脸上,让他看起来比平时更加疲惫。
"娘娘,朕有件事一直没告诉你..."朱元璋的声音有些沙哑,似乎在经历着内心的挣扎。
马皇后心中一紧,连忙坐到他身边。她能感觉到,朱元璋终于要说出那个藏在心里的秘密了。
朱元璋缓缓开口,说出的第一句话就让马皇后整个人都僵在了原地...
05
"娘娘,这五家权贵私下里串通一气,想要通过太子妃来控制朝政。"
朱元璋的话如同晴天霹雳,马皇后瞬间呆住了。她张了张嘴,却发现一个字都说不出来。
"怎么...怎么可能?"马皇后的声音颤抖着,"徐达、李善长他们...他们是开国功臣啊,怎么会..."
朱元璋站起身来,走到窗边,月光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。"娘娘,你还记得两个月前徐达府上的那场宴席吗?"
马皇后努力回想着:"记得,那是徐国公的生辰宴,咱们都去了。"
"那次宴席上,朕注意到一个细节。"朱元璋转过身来,眼神深邃,"李善长、刘基、汤和、邓愈他们几个,总是聚在一起窃窃私语。当朕走过去的时候,他们立刻就停止了交谈。"
马皇后皱着眉头:"也许是在商量什么政务?"
"如果是正常的政务,为什么要避着朕?"朱元璋苦笑一声,"当时朕就觉得奇怪,后来派人暗中观察,发现他们私下里来往密切,经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聚会。"
朱元璋走回到马皇后身边坐下,声音变得更加低沉:"三天前,锦衣卫截获了一封密信。是李善长写给徐达的,信中提到了太子选妃的事情。"
"信里说了什么?"马皇后紧张地问道。
"李善长在信中说,这次太子选妃是个天赐良机。如果他们几家中的任何一家女儿能够成为太子妃,就能在将来太子登基后获得更大的话语权。"朱元璋的拳头紧握,"他们甚至已经商量好了,无论谁家的女儿被选中,都要与其他几家保持联盟关系。"
马皇后倒吸了一口凉气:"他们这是要..."
"他们这是要架空皇权!"朱元璋的语气中带着愤怒,"他们想通过太子妃来影响标儿,进而控制整个朝廷。娘娘,这些人的野心比朕想象的还要大。"
马皇后沉默了许久,脑海中回想着这些年来与几位国公夫人的相处。她们看起来都是那么和善,那么忠诚,没想到背后竟然有这样的心思。
"皇上,会不会是误会?"马皇后还是有些不敢相信,"也许他们只是想要家族联姻,并没有什么政治企图。"
朱元璋摇了摇头,从怀中取出一封信件递给马皇后:"娘娘自己看看吧。"
马皇后接过信件,借着月光仔细阅读。信中的内容让她越看越心惊。李善长在信中明确提到了"掌控朝政"、"分化皇权"这样的字眼,甚至还详细规划了将来如何通过太子妃来影响太子的决策。
"这...这怎么可能?"马皇后的手在颤抖,"李善长平时看起来那么忠厚老实,怎么会写出这样的信?"
"人心难测啊。"朱元璋叹了一口气,"朕与他们共同打天下的时候,他们确实忠心耿耿。但是现在天下已定,他们开始有了别的心思。"
马皇后想起了前几天那些大臣试探性的询问,现在回想起来,他们的神情确实有些异常。"那您打算怎么办?"
朱元璋沉思了片刻:"目前还不能打草惊蛇。他们毕竟是开国功臣,如果贸然动手,恐怕会引起朝廷动荡。"
"那太子选妃的事情..."
"自然是不能从他们几家中选了。"朱元璋坚决地说道,"朕绝不能让标儿落入他们的圈套。"
马皇后点了点头,她现在终于明白了丈夫的苦衷。作为皇帝,朱元璋必须时刻保持警惕,防范任何可能威胁到皇权的势力。
"皇上,那您准备为标儿选谁做太子妃呢?"
朱元璋想了想:"朕准备从其他勋贵家族中选择,或者干脆选个清白人家的女儿。总之,绝不能让这几家得逞。"
就在这时,外面传来了轻微的脚步声。朱元璋立刻警觉起来,示意马皇后保持安静。脚步声在门外停了停,然后又渐渐远去。
"是谁?"马皇后小声问道。
朱元璋走到门边,透过门缝往外看了看,然后回来说道:"是值夜的侍卫,应该没什么问题。但是娘娘,今晚的话千万不能让第三个人知道。"
"臣妾明白。"马皇后郑重地点了点头,"可是皇上,您一个人承受这么多,为什么不早点告诉臣妾呢?"
朱元璋握住了马皇后的手:"朕也不想让娘娘跟着担心。而且这件事关系重大,朕需要时间来仔细考虑对策。"
"那现在您想好对策了吗?"
朱元璋点了点头:"基本想好了。首先,朕会继续拖延太子选妃的事情,让他们以为朕还在考虑。这样可以给朕更多时间来收集证据。其次,朕会暗中调查他们的其他活动,看看还有没有更严重的问题。"
"如果发现了更严重的问题呢?"马皇后担心地问道。
"那就只能忍痛割爱了。"朱元璋的神情变得严肃,"朕绝不允许任何人威胁到江山社稷的稳定。"
马皇后感受到了丈夫话中的决心,她知道一旦朱元璋下定决心,就不会有任何转圜的余地。想到那些曾经并肩作战的老朋友可能面临的命运,她心中涌起一阵悲凉。
"皇上,您说他们为什么会变成这样?"马皇后轻声问道,"当年大家一起打天下的时候,关系那么好..."
朱元璋沉默了许久,然后说道:"富贵易人心。当年他们跟着朕是为了活命,为了改变命运。现在他们已经有了富贵,自然就开始想要更多的权力。这是人性,朕早就应该预料到的。"
"那您后悔信任他们吗?"
"不后悔。"朱元璋摇了摇头,"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,朕也打不下这片江山。只是现在形势变了,朕也必须调整策略。"
06
第二天一早,朱元璋照常上朝,脸上看不出任何异常。当徐达等人再次试探性地询问太子选妃的事情时,他依然用"容后再议"四个字搪塞过去。
朝会结束后,朱元璋单独召见了太子朱标。
"父皇,您找儿臣有事?"朱标恭敬地问道。
"标儿,关于你的婚姻大事,父皇有新的想法。"朱元璋看着自己的儿子,心中既有慈爱,又有担忧。
"请父皇明示。"
朱元璋组织了一下语言,然后说道:"那几家权贵的女儿虽然都很优秀,但是父皇觉得她们的家世太过显赫,将来可能会对你造成影响。"
朱标有些不解:"父皇,几位叔叔伯伯都是忠臣良将,他们的女儿怎么会对儿臣造成影响呢?"
"标儿,你还年轻,有些事情看不透。"朱元璋耐心地解释道,"身为太子,将来的皇帝,你必须保持独立的判断力,不能被任何外戚势力所左右。"
朱标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:"那父皇准备为儿臣选谁做太子妃呢?"
"父皇会为你另外物色合适的人选。"朱元璋拍了拍儿子的肩膀,"记住,选太子妃不仅要看她本人,更要看她能否真正与你同心协力,而不是带着家族的私心。"
朱标点头称是,虽然他还不完全明白父皇的深意,但他相信父皇的决定一定是正确的。
当天晚上,朱元璋又和马皇后深入讨论了这件事。
"皇上,您打算如何处理徐达他们?"马皇后关心地问道。
"暂时不动他们,但要加强监视。"朱元璋思考着说道,"朕会让锦衣卫密切关注他们的一举一动,一旦发现更确凿的证据,就立刻采取行动。"
"那太子的婚事呢?"
"朕已经有了想法。"朱元璋说道,"朕准备从一些清白的官宦家庭中选择,最好是那些没有太大政治野心的家族。"
马皇后点了点头:"这样也好,至少不用担心外戚干政的问题。"
"娘娘,朕还有一件事要拜托你。"朱元璋认真地说道,"从明天开始,你要更加留心观察后宫中的动静。那几家的夫人可能会通过你来打探消息。"
"臣妾明白,臣妾会小心应对的。"马皇后答应道。
接下来的几天里,果然如朱元璋所料,徐夫人、李夫人等人频繁地来拜访马皇后,试图从她那里打探太子选妃的最新消息。
"娘娘,皇上对我家丫头还算满意吧?"徐夫人小心地试探着。
马皇后按照事先商量好的说辞回答:"皇上说还在考虑,让大家再等等。"
"那...那大概什么时候能有结果呢?"李夫人着急地问道。
"这个臣妾也不清楚,皇上没有说具体时间。"马皇后装作什么都不知道的样子。
几位夫人交换了一下眼神,都看出了对方眼中的不安。她们原本以为这件事十拿九稳,没想到会拖这么久。
"娘娘,会不会是我们的女儿哪里不合皇上的心意?"汤夫人试探性地问道。
"不会的,你们的女儿都很优秀。"马皇后安慰道,"也许皇上只是想要更慎重一些。"
虽然嘴上这么说,但马皇后心中清楚,朱元璋永远不会从她们几家中选太子妃了。看着这些曾经关系和睦的朋友,她心中涌起一阵复杂的情绪。
一个月后,朱元璋终于有了行动。他召见了几位大臣,正式宣布太子选妃的新决定。
"诸位爱卿,经过深思熟虑,朕决定为太子另择良配。"朱元璋的话让在场的几位大臣都愣住了。
"皇上,那我们..."徐达试图说些什么。
"诸位的女儿都很优秀,但朕另有考虑。"朱元璋打断了他的话,"此事已定,不必再议。"
徐达等人面面相觑,他们没想到苦心筹划的计划就这样破产了。但是面对皇帝的坚决态度,他们也不敢再说什么。
当天晚上,朱元璋对马皇后说:"娘娘,朕已经物色到了合适的人选。是户部侍郎常遇春的女儿,人品端正,家世清白。"
马皇后点了点头:"皇上决定就好。不过,徐达他们那边会不会有什么反应?"
"朕会密切关注的。"朱元璋眼神坚定,"如果他们真的有什么异动,朕绝不会手软。"
就这样,太子朱标最终娶了常遇春的女儿为太子妃。这个决定在朝廷中引起了一些议论,但很快就平息了下来。
至于那五位权贵大臣,虽然心中不甘,但也不敢明着反对皇帝的决定。他们只能将这次失败当作一个教训,更加小心地隐藏自己的野心。
而朱元璋则继续暗中监视着他们的一举一动,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危机。在他心中,江山社稷的稳定永远是第一位的,任何威胁都必须被消除在萌芽状态。
马皇后看着丈夫日渐消瘦的身影,心中既心疼又敬佩。她明白,作为一个皇帝,朱元璋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和孤独。但正是这种清醒和果断,才能保证大明江山的长治久安。
老牌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