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美在联合国再度激烈交锋,为了逼俄罗斯停火,美国再次甩锅中国,还不准中俄做生意。面对美国的双标和污蔑,中方代表耿爽反问一句话,让美代表哑口无言。
当地时间7月31日,应俄罗斯要求,联合国安理会召开会议,审议西方国家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问题。原本的主题,是聚焦西方援乌行动是否导致冲突持续,结果话题很快被美国代表带偏。
美国常驻联合国代理代表约翰·凯利在会上指责中国“为俄罗斯提供支持”,声称正是这种援助让俄罗斯能够继续在乌克兰“搞大动作”。美方这番话并非首次出现,过去一年中,美国官员和媒体已经多次在公开场合渲染“中俄勾结”“中方暗助俄军”等言论。
更让人侧目的是,美财长贝森特此前还曾威胁说,如果中国继续进口俄罗斯石油,美国将考虑对中国企业实施“二级制裁”,甚至扬言要对中国商品加征100%关税。
这边指责别人“火上浇油”,那边自己却在添柴加火。美国支持乌克兰的军援持续加码,甚至不惜越过红线提供远程导弹和攻击型无人机,却又在安理会批评他国正常贸易。这样的“双标操作”,不仅令人质疑美国的道义立场,也让其盟友陷入尴尬。
展开剩余79%而乌克兰代表则坚称,西方提供的援助是“捍卫国际秩序的生命线”,完全是“正义之举”。于是,会议现场很快演变成了西方集体为自己辩护、试图定调国际舆论的场面。
面对美国的指责,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当场驳斥,措辞直截了当、毫不客气。
“请问,美国自己还在跟俄罗斯做贸易,你有什么资格指责别人?”——这句反问,成为当天会议上的“高光时刻”。
耿爽指出,中国与俄罗斯、乌克兰都保持着正常的经贸关系,这是各国主权范围内的自主选择,不容他国干涉。美国凭什么“长臂管辖”?又凭什么说别人不能做它自己还在做的事?
他说得一点没错。据公开数据显示,尽管美国对俄罗斯发起了所谓“全面制裁”,但2024年中美俄之间依然有高达37亿美元的双边贸易额,其中超过30亿美元是美国从俄罗斯进口的化肥、核燃料等关键物资。
也就是说,美国嘴上喊着要“孤立俄罗斯”,行动上却舍不得放弃对俄依赖。既要当“判官”,又要做“生意人”,典型的双标行为。
耿爽的话,既打破了美国在舆论场上的“话语垄断”,也让西方国家内部的矛盾显现出来。美国主张切断与俄罗斯一切联系,但实际操作却是“该买照买”。这种“选择性正义”,怎能让其他国家信服?
那么,美国为何频频炒作中国与俄罗斯的经贸往来?真的只是因为“道义”吗?答案显然不是。
从本质上看,美国炒作中俄关系,不过是其遏制中国大战略的一部分。通过在国际场合持续渲染“中国援俄”的假象,美国希望达到几个目的:
一是制造国际舆论压力,孤立中国。在西方主导的话语体系中,将中国描绘成“战争帮凶”,有利于削弱中国在全球南方国家中的影响力,迫使一些国家在对华关系上“走钢丝”。
二是寻找借口打压中国企业。把正常贸易说成“支持战争”,就能名正言顺地对中国高科技企业、能源公司施加制裁。这一招,美国早在伊朗、委内瑞拉等国家身上就玩过。
三是转移国内矛盾。特朗普现在国内支持率不断下滑,尤其是对盟友重拳出击,对中国则无可奈何。使得民主党以及,目的在于转移选民视线,为本国政策失败寻找替罪羊。
归根结底,美国并不是真心想推动和平,而是想通过“话术战”和“制裁战”,压制中国的正常发展空间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这次耿爽在安理会的发言,不再是温和表达“希望对话、呼吁和平”那么简单,而是直接对美方的“话语霸权”进行了正面回击。
这标志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外交风格正在发生某种变化——从“温和防守”到“理性反击”。
在全球格局剧烈变化的背景下,单靠呼吁和平已经不足以扭转西方对中国的歪曲认知。中国必须主动发声,敢于揭露对方的虚伪和霸权,才能在国际社会中真正塑造自己的话语权。
无论是乌克兰危机、巴以冲突,还是台海紧张,一个共性问题在于:某些国家一边煽风点火,一边大谈“秩序”;一边制裁他人,一边为自身豁免。如此“双标”,只会让国际社会更加撕裂,和平前景更加渺茫。
中国代表反复强调的“停火止战”“劝和促谈”,才是真正符合时代需求的做法。与其炒作“敌人”,不如促进合作。与其甩锅推责,不如推动实质性的外交斡旋。
乌克兰危机已经持续多年,战争带来的伤害、混乱和不安,早已超出乌克兰一国。全球能源、粮食和供应链都受到了严重冲击。而如果国际社会还被少数大国的双标逻辑裹挟,只会让这场冲突更久、更乱、更不可收拾。
战争不是你来我往的“游戏”,和平也不是喊口号能实现的结果。当下的乌克兰危机,需要的是各国协作,而非甩锅推责,这样只会让俄乌危机进一步恶化,只有回到谈判桌上,才能实现真正的和平。
发布于:河北省老牌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