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时候我怀疑,互联网是不是专门生产情绪和流量,而不是思考和智慧。你说,像王小东这样的“大V”,如果哪天安安静静搞学问,可能只剩下亲友群还看他,但这回他可“玩大了”,亲自下场撕胡适,这场面比《甄嬛传》还抓马。是不是大家都跟我一样,一边嘴上说“没劲”,一边手指却点得欢——谁不想看看“撕”出来的热闹?
精髓在于,王小东这波操作实在够狠。他可不是那种温文尔雅的“点评”,而是披甲上阵,正面刚胡适,几乎全方位无死角“输出”。胡适学术不行、思想也不灵、文学更是毛毛雨,连北大的胡适雕像都让他嫌弃占地方。你有时候会怀疑,“胡适到底做了啥,把王老师给惹成这样?”
我看王小东完全是“一条道走到黑”,连司徒雷登都给请出来对比,意外成了民族主义范儿里的“美国人代表中国”。这操作要是搁我高中历史老师那儿,估计直接给判个“跑题”。可是王小东不在乎,他的逻辑就俩字:“狠、猛。”至于是不是“准”,那得看咋算。
那问题就来了,胡适真如他说的那么差劲,为啥民国一线文化圈、政坛、学界,各路豪杰还都给他刷了一波好评?他要真是“一无是处”,当年能混成北大校长、能在蒋介石政府里坐龙头,还能让毛主席上门请教问题?咱们要不把这些历史人物全“脑残”一遍倒?
事实是,没人傻到那个程度。毛主席不只拜访过胡适,还公开说过,他在新文化运动里有贡献,“不能一笔抹杀”。后来,中央还真请他回来,让他做北京图书馆馆长——你说这待遇,是给“混子”的?所以,咱们骂胡适可以,但不能当“扫马路”一样,一杆子全打死。
网上掀桌子容易,扒拉细节就麻烦了。王小东的粉丝一开始还能跟着一起喊“好狠”,但看到这人人自危的“反转招”,不少老粉丝也开始撤了:“你上次的观点和现在完全两极,咱要不就别跟了吧?”流量是蹭来了,形象也刷掉了——互联网就是这样的清算机,一波操作下来,比炒股还刺激。
更“社会学”的是,王小东一头扎进情绪漩涡不算,还直接开怼网友:批评他的人全都变成“逆种”。哎哟,这词一丢,你以为他说的是皇帝么?小时候在操场上打架也没见过这么绝对的分类方式。我倒是真想问一句:王老师以前靠骂别人涨粉,现在被网友怼回去了,是不是该自己给自己打一顿“逆种”标签?
说白了,这不是学术辩论,也不是史学反思,就是一场“互联网情绪大戏”。只要你说得猛,网友就舍不得划走;只要你姿态够奇怪,流量就自动转过来。至于是不是真的有理有据?反正“流量里不长脑子”,今天你能红,明天你能翻车。胡适的历史地位,早就被多少批判和争论洗了一遍,有本事你让史书换个词试试?互联网三天热度之后,还是他在“重要人物”名单里稳坐钓鱼台。
你说王小东是认真的?我觉得他是认真的“玩儿”,但不一定认真的“学问”。互联网评论区文豪天天出,但能撑得过历史沉淀和时间考验的,却凤毛麟角。你这场“大型撕扯”,眼球是赚够了,留下啥呢?可能就剩一堆互相骂逆种的截图。
其实,这种逆风翻盘的操作在网络世界并不少见。比如有些人一开始飞扬跋扈,后来就猝不及防成了“众矢之的”。隔壁“历史带货哥”,上一秒夸岳飞,下一秒骂秦桧,然后一波带货链接;再不济,时不时给自己开个“互联网忏悔专场”。谁在这江湖里能安分?——反正我是不行,谁要是有一天突然夸我,我还得赶紧查查是不是“反串黑”。
这一切归根结底还是流量密码嘛,“猛喷猛骂猛转向”,比谁都懂用“争议”造热度。但真正让胡适有地位的,不是他100%的纯洁,也不是他的“美国情结”,而是他和那个时代的复杂互动。民国太乱,风云太诡,能在那么多派别里左右逢源,不是真傻也不是绝顶聪明,是“适者生存”。胡适没法“彻底洗白”,但更没法被谁一夜“黑掉”。
所以,王小东能不能把胡适“从历史里擦掉”?你说呢?别的不敢说,北大校门前那座雕像绝对不是因为王小东挠得发腻就撤下来的,倒是王老师自己的网络形象,恐怕比雕像还容易塌方。你说这是不是“互联网最大讽刺”?
最后,我还是有个疑问:我们到底怀念的是“有理据的思辨”,还是图一时“爽文”的快感?如果下一次谁又想在互联网上“拉黑历史名人”,你会选择按下刷新的按钮,还是停下来想一想,为什么这些人能留到今天?如果你有答案,最好告诉我——反正我也准备好看热闹。
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,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,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。小编写文不易,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,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,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。
老牌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